
当你考虑最佳表现的道指股票进行投资时,苹果(纳斯达克:AAPL)可能是首先想到的名字。毕竟,它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传奇投资者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最爱,也是消费类技术的先驱。然而,如果我们告诉你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OWI)中还有另一只成分股不仅在各种时间跨度上始终优于苹果,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它甚至不是一只科技股,你会怎么看?
这只股票正是卡特彼勒(Caterpillar)(纽约证券交易所:CAT),全球最大的建筑和矿用设备制造商,工业部门的真正支柱。虽然CAT在2023年没有实现与科技巨头同等规模的增长,但从不同角度审视其表现,以评估其真正的技术优势还是很值得的。
CAT的长期技术优势
诚然,从年初至今的表现来看,苹果公司的表现明显领先于CAT。但是,必须记住,苹果和其他科技股票在2022年末表现不佳后有很大的反弹空间。
过去52周中,Caterpillar的股价飙升近60%,而苹果只上涨了20%。为了提供参考,同期道指仅上涨约10%。
更近期,过去三个月,苹果在2023年上半年的强劲势头在这个时段显著放缓,股价在此期间的回报不到5%。相比之下,CAT已经上涨超过25%,部分原因是二季度财报获得了积极反响。另一方面,苹果公司在最新季度财报中未能达到iPhone销量预期。
由于CAT在股价表现方面明显占据优势,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基本面。
CAT的盈利超过预期
在第二季度财报中,CAT报告的收入为14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29%。每股收益也超过了预期,同比增长74%,达到5.55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指标都优于分析师的预测,分析师预计收入为139亿美元,每股收益为4.51美元。此外,Caterpillar提高了全年收入和盈利指引,该股在报告后大幅飙升超过8%,成为道指涨幅最大的股票。
CAT将这些出色的结果归因于基础设施支出和投资的全球增加。这种需求增长延伸到所有细分领域,其建筑、资源、能源和运输部门均报告显著增长。建筑部门报告了惊人的45%的收入增长,受电动微型挖掘机和自动液压铲运输机等新产品的销量增加和推出的推动。同时,资源部门的收入增长41%,主要是采矿销量增加和进入锂矿及稀土等新兴市场。此外,能源和运输部门贡献了16%的收入增长,受发电量增加和在切弗龙(CVX)合作的氢能开发等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的推动。
深入研究报告,该公司的营业利润率从15.3%上升至17.5%,净利润率从10.7%上升至12.4%。在财务实力方面,CAT在该季度产生了28亿美元的经营现金流和21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这使公司能够增加10%的股息并回购12亿美元的自身股票,展示了其回报股东的承诺。
总体而言,Caterpillar最近的表现说明该公司正在从全球经济复苏中受益,也展示了自身的卓越运营。该公司强劲的销售和收入增长、与Luck Stone的战略合作以及致力于减碳未来的承诺,都凸显了它在工业领域的持续领导力。
分析师对Caterpillar股票的预期
展望CAT的未来,分析师对盈利增长持乐观态度。2023财年的盈利预计将较2022年大幅改善43.1%。全年的平均盈利估计为每股19.81美元,来自11个估计。这些预测的范围从最高每股20.86美元到最低每股18.50美元。2024财年,盈利增长预计将放缓至6.8%。
根据19名分析师的建议,CAT获得“适度买入”的共识评级。具体而言,7名分析师推荐“强烈买入”,1名建议“适度买入”,9名建议“持有”,2名表示“强烈卖出”。这种集体情绪反映了华尔街对Caterpillar股票的整体乐观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CAT目前的交易价格高于280.65美元的12个月平均目标价格,这意味着股价已经超过了一些分析师的预期。然而,最高目标价350美元意味着从当前水平来看,预期涨幅近23%。
从估值角度看CAT
与同行相比,CAT的业绩和基本面突出。凭借1,434亿美元的市值,它跻身美国最大的工业公司之列,与另一家令人惊讶的强势股通用电气公司(GE)站在一起,GE股价在过去52周内上涨了100%。
在当前水平,CAT似乎定价合理。该股票的市盈率为15.45,低于行业中位数17.58,表示它可能有些被低估。此外,CAT的市销率2.36、市现率13.43、市账率7.62和每股收益18.27看起来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都很有吸引力。
凭借高于平均水平的1.74%股息收益率和审慎的26.05%股息支付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CAT平衡回报股东的方法对未来增长前景看好。
Caterpillar是要考虑的顶级道指股票吗?
虽然Caterpillar可能永远不会取代或与苹果竞争,但它的持续优异表现值得投资者关注。随着我们进入了历史上具有挑战性的九月,这家运营韧性强的工业巨头似乎是要考虑的顶级道指股票,特别是如果苹果及其FAANG同行再次面临来自另一波风险回避情绪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