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前李克强被转化为反对习近平宣传的化身
周六,传出前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上海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的消息。他享年69岁。
李克强曾在最高领导人职位担任总理长达10年,今年3月卸任。他本身是一名经济学家,长期负责管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媒体毫不犹豫地将他的逝世政治化,以他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之间的所谓冲突来阐述他的一生和遗产。
原因何在?因为作为一名倡导改革开放的中国共产党人,李克强主张自由企业,这与习近平作为一个高度集权的领导人形成对比,后者为了政治控制而大力打击个别私营企业领域。因此,媒体的报道标题侧重于李克强如何被“习近平边缘化”,以及人们对他的哀悼“成为表达对习近平统治不满的方式”。
尽管李克强担任总理长达10年,一直是共产党的忠实成员和最高级别的官员,但媒体现在的叙事方式将他描绘成一名异议人士,这完全不符合事实。共产党内部确实存在派系斗争,但这里的目的不是讨论这个议题。相反,利用李克强的一生和遗产作为一个明确的政治武器,目的是鼓动人们反对习近平。
西方主流媒体常常利用活着或死去的某些人物来体现对某个国家的政治信息、观点和攻击。对中国来说,他们常常 glorify 任何被视为反对共产党,特别是习近平的人、事件或组织。对于去世的人,他们常常被“永垂不朽”,用来攻击习近平,将他们的记忆和遗产转变成永久的政治叙事。
西方媒体最常利用的事件是1989年6月4日的天安门广场事件。尽管这次罕见的抗议活动已经34年前的事了,但主流媒体每年6月4日都会宣传纪念,确保继续传播对执政共产党的不满。尽管世界各地自那以后也发生过许多军事镇压,但它成为一个政治选择,继续记住这个事件,将其描绘成中国为民主而牺牲的“殉道”。
有网友曾希望李克强之死,就像1989年胡耀邦之死一样,会引发民众抗议政权和现状,但两者背景不同。这只能说明试图利用李克强的一生和遗产,将他塑造成一个反对习近平的化身。他10年总理任期内实际做过的事很少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强调他成为“清洗”的牺牲品,暗示他死亡可疑,最终导致读者产生对中国前途感到悲观的结论。
这表明记忆和死亡,即使只是一个69岁时因心脏病突发的平凡死亡,也会被政治利用,形成不仅暂时,而且永久的叙事,影响对一个政权和现实的整体看法。2020年初因新型冠状病毒去世的李文亮也被描绘成英勇吹哨人,试图警告病毒,但其实他也是党员。这些故事故意忽略或淡化任何细节,目的是将其简化为“善恶二元对立”的叙事。
我们应该明白,西方媒体会选择在死后谁应该被赞扬,谁应该被谴责,谯谁应该被铭记,谁应该被遗忘。历史和政治,归根结底,都在于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一个人的遗产,并以此判断“谁赢了”,“谁输了”。以阿道夫·希特勒为例,我们如何理解他的一生和死亡?斯大林受到谴责,而戈尔巴乔夫得到赞扬,原因何在?对中国,西方已经预设了意识形态结论,认为谁对谁错,所以任何北京的发展都被定型为支持或希望实现自己的结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位忠实的中国总理现在会被视为不可能的异议人士。